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重要新闻要闻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震撼!铭记!

浏览次数:57 时间:2025-08-25

随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逐渐临近,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观展人数持续攀升。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宛平城,静默伫立在雨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显得格外肃穆庄重。纪念馆大门两侧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几个大字,跨越历史硝烟,如示警的烽火、奋勇抗敌的呐喊和祈愿和平的白鸽,将观众再次带回到艰苦卓绝、浇铸着血与火的抗战现场。

沿着石梯走进展厅,真实的历史逐一打开。展览以8个部分层层铺陈,织就出恢宏的叙事。从“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到“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再到“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525张照片、3237件(套)文物,翔实的史料、震撼的影像、珍贵的实物,全景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图片

展览现场 张璐 摄

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

展览的前几个部分立体展现了从“九一八”到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历史脉络。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走在展厅中,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将观众瞬间带回那段积贫积弱、民族蒙难的岁月:1895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照片上,《马关条约》签字处——日本马关(今日本下关市)春帆楼,冷峻诉说着那段屈辱往事。再往前走,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图像、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的翔实史料、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红军主力改编与平型关大捷的图像资料等,定格成一个个历史瞬间,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凝聚起的坚韧与力量。

在“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等展区,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的历史担当。展柜里,一封毛泽东、周恩来给张学良的亲笔信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观众停下脚步拍照。那是1936年,东北已沦陷5年,日本的铁蹄正加紧南侵。中国共产党人向张学良、杨虎城痛陈团结抗日的大义。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切忧思与使命担当,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了影像、书信和文字资料,展柜中还陈列着许多珍贵文物:第29军37师师长冯治安使用过的闹钟、钢笔,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多版本的《论新阶段》,还有彭雪枫赠送给抗大四分校学员冯健的钢笔等难得一见的文物和资料。这一切,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当民族危亡的警钟敲响,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捍卫和平的钢铁长城。

图片

展览现场 张璐 摄

英雄群像
血与火铸就的民族脊梁

主题展览展出了很多稀见文物,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留下的档案就是其中之一。该档案由中央档案馆授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在展览中展出,详细记录了赵一曼在1936年8月2日被捕、牺牲的过程,还有护士韩勇义、警察董宪勋帮助她的相关情况。

图片

展览现场 张璐 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此次展览中首次公开的,还有1938年10月向宗圣抵达延安后写给父亲和哥哥的家书。向宗圣的哥哥王孝慈(原名向宗仁,时任中共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曾以书信力劝弟弟加入到抗战洪流中。彼时,还不满17岁的向宗圣在家乡执教,收信后不久便紧随兄长脚步,参加了八路军,最终在1942年5月23日壮烈牺牲。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1942年5月22日,左权将军在炮火中写下最后一封家书,3天后血洒十字岭。展柜中,这封泛黄的手稿静静陈列,字迹虽已斑驳,却依旧让人震撼。展览还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了左权将军自1940年11月至1942年5月间写给妻子刘志兰的11封家书,展现了烽火岁月中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对亲人的深情告白和一名抗日将领对民族与信仰的庄严承诺。

主题展览还浓墨重彩地呈现了众多英烈群像:狼牙山五壮士舍生取义,用血肉之躯谱写出视死如归的英雄赞歌;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至生命最后一刻,宁死不屈;八女投江,用青春与生命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他们用生命和信仰点燃了无数人的抗战热情,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战洪流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抗战英烈,中华民族才能在最危急的时刻挺立不倒,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抗战文艺
鼓舞斗志、动员民众的重要力量

文艺,是抗战时期的一个特殊战场。在主题展览的展柜和展墙上,陈列着烽火中的孩子剧团、中国剧作者协会及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等图片和资料。还有众多抗战时期的经典文艺作品,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老牛破车》、茅盾的《虹》,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电影《风云儿女》与《义勇军进行曲》等等。这些文字、旋律与影像,汇合成抗战文艺的“黄河大合唱”,成为战火硝烟中铿锵有力的号角,宣传抗战,鼓舞斗志,动员民众,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无数革命的、进步的和爱国的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沦陷区,他们积极组织抗战文艺团体,活跃开展抗战文艺活动,留下了大量足迹。比如,相继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战歌社、鲁艺实验剧团、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怀安诗社、燕赵诗社等数十个文艺团体,他们用创作和演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文艺成为壮大自己、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当记者来到《黄河大合唱》的展柜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激昂音乐不由得在心中激荡。这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的伟大斗争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看来,《黄河大合唱》这部杰出的音乐作品始终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它不仅以波涛般壮阔的激情通过黄河的形象讴歌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恢宏画卷,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搏击奋进。

图片

展览现场 张璐 摄

展览中,电影《风云儿女》和它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在完成电影大纲之后,田汉就被反动当局投进了监狱,而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也是写在香烟纸上托人带出去,最终由聂耳依词完成谱曲的。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热情和勇气。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抗战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自上世纪30年代起便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左翼电影开始,抗战电影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当时的电影创作者坚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用真实的影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罪行,唤醒民族危机意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风云儿女》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这部影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足以说明它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饶曙光说。

图片

展览现场 宋蕊 摄

在戏剧界,抗日救亡运动同样如火如荼,相关文献、图片和史料在展览中也得到了展示。“当时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延安,戏剧工作者们纷纷投身抗战文艺洪流。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延安,话剧、戏曲、歌剧、秧歌剧等形式层出不穷,戏剧艺术成为最直观、最有力的宣传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张之薇介绍,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后,大批青年文艺工作者在这里接受训练,他们既学习专业戏剧课程,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深入农村、走到群众中去,把传统戏曲、秧歌、民歌等通俗形式与抗战主题结合起来,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京剧《逼上梁山》、民族歌剧《白毛女》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鲁太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抗战文艺中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小说先是描写了日本侵略者尚未到达时东北土地上的民生景象。在旧中国封建阶级统治下,人如蝼蚁、命如草芥,民族和国家的意识更加淡薄。然而,当民族危机来临之际,人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却随着生命意识一起觉醒。”鲁太光同时谈道,老舍的《四世同堂》也借小说中的老诗人钱默吟之口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的心声:“诗人与猎户合并在一处,我们才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它既爱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这一形象的描写,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达,更寄托着中华民族在抗战岁月中对牺牲、和平和现代文明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