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24日,全市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培训班在裕安区委党校成功举办,全市文艺系统干部和文艺骨干100人参加培训。结业仪式上,部分学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结合各自艺术创作和文艺工作实际,各自分享了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争做德艺双馨的践行者为六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许汉枭
几天来的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使我深受启发,倍感振奋,也有很多思考。
一要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刘德新主席强调了文艺工作者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追求德艺双馨,是文艺界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自觉提升艺术修养和业务能力,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以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格为繁荣发展六安美术事业贡献力量,赢得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二要努力描绘发展变迁。开班第一课,陈先发主席深刻阐述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不仅要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也不能脱离人民、脱离生活。我们的画笔,应当聚焦火热的现实生活,不断开掘丰厚资源,描绘六安大地的发展变迁,努力创作出更多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能够引起人民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肩负起书写新时代“人民史诗”的使命。
三要努力推动主题创作。许国主席通过对一系列优秀主题性摄影作品的精彩解读,生动展现了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安徽故事。这些作品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技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摄影艺术记录时代、凝聚力量的社会功能。美术创作同样需要强化主题意识,善于从时代洪流和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瞬间,并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将其升华为具有强大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视觉形象。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我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方向更明,动力更足。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坚持守正创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争做德艺双馨的践行者,为六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钱楚楚
这次培训,对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而言,绝非一次简单的充电,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方向校准,是一场紧扣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核的“在途”学习。
这是一场“明体达用”的溯溪之行。我们暂时告别了日常的繁忙,汇聚于这片独山脚下、淠水之滨的红色热土。几天来,我们沉浸于思想的深邃海洋,仿佛溯溪而上的旅人,在理论的清泉中掬水洗心,努力探寻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我们深知,前方总有一座精神的灯塔,它照亮了星火绵延的长路,也辉映着我们脚下的方寸与远方,令我们在纷繁万象中,看清来路,识得归航。
这也是一场回归创作初心的归真之旅。培训班严谨的学风、严格的管理,让我们重拾学生时代的纯粹。宿舍、食堂、课堂,三点一线间,是对身心的淬炼,也是对初心的叩问。当远离了俗务的纷扰,我们得以更安静地反观自身:作为文艺创作者,我们的笔触、我们的舞姿、我们的音符,究竟要为谁而歌、为何而作?《学员管理规定》中那沉甸甸的“严”字,与文艺创作所追求的“真、善、美”何其相通?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需要沉潜的心境、严谨的态度和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这份“严”,正是对我们艺术生命最好的呵护。
这更是一场凝聚前行力量的集结之号。来自全市文联系统的我们,因共同的使命而相聚。名单上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在几天的学习交流中,化为了鲜活的面孔和思想的碰撞。我们不仅是同学,更是未来在文艺战线上并肩作战的战友。这份在特殊时光里结下的情谊,这种对共同目标的深刻认同,已然汇聚成一股暖流,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前行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拥有一个可以相互砥砺、彼此支撑的集体。
我们也将用乐器为喉、以律动为笔,从六安的热土中汲取灵感,奏响这方水土的呼吸,舞动这方人民的悲欢,让我们将生命的能量,尽数融入城市文艺生长的脉络中。愿我们都能将这次学习作为一次深刻的赋能,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永葆“在途”的谦逊与渴望,步履不停,追光而行!
聚焦守正创新 讲好红色故事 培育文艺队伍
努力推动基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叶集区姚李镇文联主席 陈文宝
几天来,通过聆听专家辅导,参观现场教学,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取得了真经。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聚焦守正创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聚焦“三个导向”,做到“两个结合”。姚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更是如火如荼,这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下一步,我们将守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挖姚李本土文学艺术题材,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本土特色,展现时代风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力作。
二、讲好红色故事。姚李有丰厚的红色历史,中共第一届霍邱县委在下骆山李家南楼成立,第一届霍邱苏维埃政府在大顾店成立,中将林维先大别山缴枪的故事就发生在姚李的下骆山。姚李的史河总干、汲东干渠同样凝结着淠史杭文化,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我们将不遗余力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三、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姚李镇作为第一家在全市乃至全省成立的乡镇文联,十几年来,已发展有7个协会,240多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始终禀承新时代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扎根姚李、书写姚李、讴歌姚李,传颂姚李。文联作为牵头单位,带领和引导姚李文艺工作者,聚焦“三贴进”,紧跟新时代,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作品,为繁荣我区文艺事业,推动全市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霍邱县临水镇宣传委员、文联主席 郭璐琪
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短,却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滋养中坚定了方向,在文艺精品创作中看到了人类史诗生生不息。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抒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作为淮河岸边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始终扎根霍邱沃土——从临水千年古镇的历史回响,到临淮岗水利风景区的壮阔风光;从李氏庄园的古韵遗存,到坎山村农耕馆的笔墨书香,这些都是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此次培训中,几位老师关于“文艺创作创新能力”的授课,更让我们明晰了挖掘本土文化的责任。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们将把所学付之实践:一是深耕红色与民俗文化,让霍邱大鼓书、柳编、酿酒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二是聚焦乡村振兴,用笔墨镜头记录和美乡村新貌;三是强化人才培育,搭建青年文艺创作者成长平台。我们将以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回应群众期待,为六安文艺事业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