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迈新程,万物兴荣,时光的齿轮终与2025年相遇。
舒城县文艺志愿服务者精心准备,以一流的演艺、一流的热情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既丰富了蛇年春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添了传统的“年味”和“烟火气”。

文艺志愿者在春节期间共举办各类文艺晚会32场,涵盖春节晚会、戏曲晚会、村歌村晚、民俗表演等。其中,“巳巳如意过大年,三色舒城谱新篇”春节联欢晚会于农历腊月二十举办。音乐爱好者张红柳作词、作曲、演唱的歌曲“三色舒城美名扬”;文学曲艺爱好者张学祥创作的小品“无事找书记”,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戏剧文艺志愿者表演的黄梅戏《女附马》、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四郎探母》、舒城特色胡琴书《截断龙河口》等曲目在飞霞公园、龙头塔、乡村大舞台上演,赢得了现场戏迷朋友的阵阵掌声;音乐爱好者的歌声、器乐演奏声飘扬在欢乐的天空;舞龙舞狮等民俗在麻纺厂、商业街区等轮番上演,让居民目不暇接;《周瑜出征》、《文翁办学》、《公麟作画》等表演也让百姓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近距离感受到舒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蛇年春节增添浓厚的“年味”。

公元前200年的西汉初年,羹颉侯刘信在安徽舒城,带领谋士和众将因地制宜,劈山引水、兴利除害建成七门堰,灌良田十万余亩。时至至今,为龙舒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起到了积极作用。2023年底“七门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24年底,“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2025年迎来第一个“非遗版”的春节。当“非遗”遇上“世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春节期间,舒城县文艺志愿者自编自演穿越剧《您好,羹颉侯》,在古七门堰向全国人们发出“世遗”贺新春,“非遗”过大年的问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舞者刚劲有力的舞姿明快鼓点,成为人群焦点;汉服秀演出,通过舞蹈演绎汉服之美,水袖翻飞,身姿婀娜,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猜灯谜、剪纸、灯光秀、川剧变演、非遗打壶、拔河比赛等项目鳞次栉比;非遗手工制作、非遗知识讲座在图书馆等陆续举办;太极拳、传统武术、舞蹈等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等相继亮相。春节期间举办各类非遗和民俗文艺活动近160余场次,参观人群近280万人次,使传统春节更具“烟火气”。

墨香送“福”。在新春佳节之际,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热闹非凡,一场场“万福迎春?情暖江淮”强基工程全面开展,开展活动近150余场、参加活动的书法志愿者近1800人次,累计为居民送春联近8万副、福卡10万余幅、受益达3万余户。知名书法美术爱好者文耀辉、朱太平、韩延存、沙际成组织书法、美术志愿者为舒城籍劳动模范、好人、致富带头人等65人赠送精致书法美术作品、县摄影家协会义务为居民拍摄全家福近300余组。广大志愿者以“暖行”促“暖心”,将文明“植”于龙舒大地、“送”到群众家门口、“种”在百姓心头上。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让春节更具温度、深度和厚度。